12 非遗保护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南江县朱公乡杨岭山村史 钟山村村史 正直镇育林村村史 南江县寨坡乡洋垭村村史 寨坡乡溪口村村史 元潭社区历史 元潭镇元潭村村史 元潭镇下坝村村史 元潭镇五梁村村史 元潭镇彭家缘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檬子村村史 元潭镇凉水社区史 元潭镇回龙观村史 元潭镇韩岭村村史 玉皇观村志 兴马乡饮马池村史 杨坝镇田垭村村史 双庙村村史 李寨村村史 熊家坝村村史 兴马乡红岩观村村史 南江县兴马乡罗岗村村史 下两镇天关村村志 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村史 南江县下两镇柑树坪村村志 五山村村史 南江县下两镇瓦坪村村史 南江镇双元村村史 双桂乡红豆村村史 南江县沙河镇星光村村史 南江县仁和乡钟家湾村村史 坪河镇关坊村史 楠坪村村史 渔坝村村史简编 南江县朱公乡刘家塝村村史 南江县朱公乡百坪村村史 南江县正直镇柳树村村史 南江县长赤镇书房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字库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石寨子村 南江县下两镇黄坪村村志 南江县双流镇磨垭村村史 南江县双流镇黄垭村村史 南江县双桂乡马桑村村史 南江县石滩乡石河寨村村史 南江县沙坝乡三河村村史村情概况 南江县沙坝乡铧尖村村史 南江县沙坝乡大湾村村史 南江县桥亭乡山寨村村史 南江县坪河镇人民村村史 南江县平岗乡桅杆村村史 南江县平岗乡断桥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沈坡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土潭河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双田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铧厂村村史 南江县光雾山镇大营村村史 南江县关田乡西坪村 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雄岭村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乡史 南江县关路乡邻江村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苍蒲村村史 西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五郎沟村史 南江县赶场镇长坝村村 史 南江县赶场镇石龙寨村村史 南江县赶场镇白马村村史 南江县大河镇李家岩村村史 庙坪村村史 流坝乡梅岭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刘家村村史 凉水社区史 红岩乡红寨村村史 红光镇房龄村史 红光镇柏山村史 南江县和平乡孟山村村史 韩岭村村史 桂花园村村史 南江县云顶村村史 南江县高桥乡五山庙村村史 南江县高桥乡龙潭村村史 箭杆村村史 高家河村史 齐坪村村史 甘溪村村志 佛尔岩村村史 凤仪乡永合村村史 凤仪乡清花村村史 凤仪乡东流村村史 大河镇太平山村村史 白珠村村史 正直镇望龙村村史 南江县和平乡油榨坪村村史 红光镇茨竹村史 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村史 文昌村史 蒲坪村村史 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村志 侯家乡北峰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斜岩村村史斜岩村村史 钟山村村史 坪河镇关坊村村史 南江县坪河镇人民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小寨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乡史 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谢家坪村村史 团结乡罗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西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五郎沟村史 团结乡罗沟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小寨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乡史 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谢 家坪村村史

基本情况及由来

百坪村位于朱公乡的北方,距朱公乡政府约9公里左右,北与黑潭乡石笋村接壤,南与本乡方山村相连,西与正直梨子园村相对,东与元顶子牧场为邻,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为401户,1503人。现有村社干部10人,党小组3个,党员26名,幅员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850亩,平均海拔780米,最高海拔920米。主要是马、蔡两姓人口,马姓约占该村总人的75%左右。村内有远近闻名的马家祠堂、玉皇庙、黑漆楼门等古建筑。在文革前该村松柏丛林,植被茂密。

百坪村由两个小地名(地域)组成:马家沟、白家坪,马姓由于战乱,自康熙五十六年由陕西西和县迁居于此,人口逐渐繁衍增多,故以马家沟称之,此地在入川前原名殷家沟,应该是以殷姓为主,由于明末战乱和匪患频繁,逃亡他乡和人口大量死亡,终造成了瘟疫流行,而成无人沟,据马氏先辈传说,最初拓荒耕种,斩开荆棘和较大的灌木丛林,发现在房屋和敞厅中有一张桌子杯盘依旧,四周木椅上坐有白骨森然,故推测瘟疫死亡的可能性较大。

白家坪位于二社,当时“白姓”居住于此,由于田地肥沃,地势相对平坦,故名白家坪,现有“白氏”古墓为据,最初公社化时期为八大队,改革开放后改社为乡,为重新命名,起初老百姓以为是我村古柏很多,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公共食堂、文革动乱的大量毁坏,现在松柏仍然很多。故取名为“百家坪”,唤起人们保护古柏的意识,故此沿用了“百家坪”之名,后来才明白,我村已不是白家单姓,而是多姓氏共居于此,故名“百坪村”,也有长久平安和睦相处之意。

马氏祖母为什么卜藏于马家沟,据考,马氏祖墓葬于雍正五年立向艮山坤,此地风水学上形象称之为鲤鱼下山,锅口垭为鱼之尾,老木咀为鱼之脊,树木为鱼之背鳍,左右庙坝暨狮子山为青龙,右有松梁为白虎,前有龙耳为案,四围皆合,此地藏风闭气,唯前临沟水较远,且沟壑较深,沟水亦犯直流倾斜,曾在下面陈家河筑坝逼水转曲,在祠堂前修起饮马池补其不足,祠堂左有两侧各栽种六棵古柏为鲤鱼须。


生产习俗

忌戊。立春后的戊日属土,这天种庄稼的不到田间地里劳动,以免犯“土”影响庄稼生产,农民叫“忌戊”。从立起后第一个戊日起,每十天忌一次,实际是十天休息一次。五戊之后农事日十天,停止忌戊叫“五戊大赦”。农业合作化后,集体生产劳动,此俗停止。

尝新。村民在吃第一顿新粮时,要敬天地,祖先再请长辈先食,谓之尝新,瓜果蔬菜成熟时也以之馈赠亲友和长者。

扫圈。农村新建猪牛圈成功,要由木匠师傅扫圈,先由木匠师傅烧香烛献酒肉化纸钱后,用新扫帚一把边扫边说吉利话,主人谢以红包。

破土。农村建房建碑需去石化土,都需选择黄道吉日,请师傅先敬土神,后用锄头在去土地方位,挖土三下以示破土,等工程完后在谢土。

上梁。农村新建房屋安置,屋脊正中横梁叫“上梁”又叫“响子会”,当日用大红纸写上“紫薇高招”四字贴在梁上,众人抬举横梁到屋脊安置妥当后,掌黑师脚穿新鞋,手拿大斗,里面装了馒头、五谷杂粮,硬币等,在梁上边走边撒,口说吉利话,亲友放鞭炮主人盛宴款待。

禁忌。农历正月初一日忌扫地用针,婚寿喜庆忌哭,妇女怀孕忌吃兔、羊、母猪肉,忌在别人家分娩,客死在外的忌尸体抬入中堂,蒜皮、四季豆、豇豆壳忌火烧,医生忌给病死者送终。


生活习俗

饮食。生产稻、麦、豆类及红薯、洋芋,以吃大米为主,掺以薯类和杂粮,面食在生活中不甚经常,偶尔吃面条较为普遍。副食品除大量的蔬菜四季不断,三餐必备之外,最主要的是猪肉,农村素有杀年猪的习惯,年猪肉都是用火烟熏成腊肉,吃起方便易于保管。在春节和宴客之期还特别做一些副食品,有豆干、醪糟、汤圆、阴米糖、米酥糕麻圆等,酬客的宴席,一般是所谓的十大碗、炒八碗等名目。

服饰。头戴方面,旧时男女习惯于头包布帕,帕有蓝白黑三色,长五至七尺,少数富裕者女的头包丝巾,男的戴瓜皮帽,现在已很少见到。脚着方面,早年间普遍穿手工“剪刀口”“圆口”布鞋,现在完全随时代而穿着。

居住。旧时居草房、夸瓦房、个别住岩壳,现在村里大多数人都居住的是盖瓦的土坯房,部分人是一楼一底的楼房。


礼仪习俗

婚嫁。合八字,由媒人往来男女两家说合,双方父母及本人如有意,介绍人即将男孩子的“庚帖八字”即出生年月日写在一张红纸上送予女方,女方在请人将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进行对照,如互不相克八字符合,媒人就可以约定女方选定“看人户”的日期。

看人户。看人户也叫相亲,在双方商定的日子里,女孩一般在媒人和自己母亲的陪同下到男方家中见人,男女双方见面后相互认识交谈达到初次了解的目的。看人户时,不管男女双方有没有意见,同不同意,在女方走时男方都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品打发给女方,男方礼品如果丰厚说明男方无意见,如果女方回家后不将礼品交媒人退换给男方,证明女方同意,这样男女双方以后就可以确定落拜的时间了。

落拜。前拜也就是下聘,在男女双方确定好日子后,男方将准备好的聘礼送到女家,表示已正式订婚,落拜后女方就可以正式准备嫁妆,双方也就可以商定结婚的正式日期。

结婚。女酒,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将准备好迎娶新娘的礼品(猪肉、鸡鸭、衣物、粮食、糖酒、香烟、糕点等)。在锣鼓唢呐声中由迎亲队伍送到女方家,新娘要在这一天开脸即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修走眉毛梳洗化妆打扮,女家要在这一天置办酒宴,热情招待男方的迎亲客人和前来祝贺的亲朋乡邻,新婚还要哭嫁,与以前在娘家耍的好的姐妹们在一起唱“哭嫁歌”,哭嫁歌中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进去送眼泪水钱以于祝贺和告别。

男酒。结婚的当天,吃过早饭后,新娘便在送亲客的陪伴下同男家的迎亲队伍,在锣鼓唢呐声中,浩浩荡荡去男家,到堂屋和新郎一起叩拜父母高堂,夫妻交拜后进入洞房,中午男方要举办丰盛的酒宴招待送亲客及前来祝贺的亲朋乡邻,俗称为正酒,晚上要举行闹洞房,亲朋好友(年轻人拥入洞房,围绕着新娘新郎嬉戏取笑至深夜方才离开。)

回门。在正酒的第三天新娘要一早起来生火做饭。饭后新郎同新娘一起去女方的娘家拜见岳父岳母,路程近的也有结婚当天回门的,至此整个婚礼仪式结束。


丧葬。报丧,人死后,死者的子女,俗称孝子要披麻戴孝向死者的亲属报丧。死者死亡的消息,也可以用讣告的方式告诉世人。设灵堂一般用竹、柏丫枝,青纱等布置灵堂。灵堂一般都设在正堂屋里,将死者殓装棺后放在堂屋的正中板凳上,将写有死者称谓的灵牌供在灵前的香案上,灵前点上香蜡及油灯,守灵。灵堂设置好后,晚上孝子要在灵柩旁通夜看守,哭丧,并给地灯添油。如有亲友前来探灵哀悼时,孝子要放鞭炮出堂迎接客人,并给前来吊丧的客人作揖行跪拜礼。还有一部分人还要请和尚或道士为死者诵经念佛作祭文,也有请戏班子的打坐吟唱以超度之灵和表示对死者的颂扬和怀念。选地、看地。人死后,死者的家人要请地理先生,根据死者出生和死亡的年月日时等情况,选择墓地位置,以不犯禁忌和图个吉利为目的,下葬的日期及地点选择好后方能出丧。出丧是整个丧葬礼仪的高潮,死者的亲朋好友都要前来送香烛纸钱花圈挽联等物,他们除参加封棺,祭奠等仪式外还要同孝子,锣鼓唢呐队,花圈挽联队,抬棺木的八仙等组成送葬队伍一路锣鼓照天鞭炮齐鸣,浩浩荡荡地把死者送往墓地。经过打升下葬掩土撒五谷等仪式,直到坟头垒成,整个丧葬礼仪结束。

烧七、烧百期、烧周年。死者下葬后,死者的家属还要每隔七天为死者烧一次纸钱,共烧七个七。满一百天要为其烧百期,满一周年要为烧周年,满三周年时死者亲属还要大办酒席,将其亲朋乡邻请来热情招待以示对死者的怀念,有的子女还会在此时为死者勒石立碑以示永久的纪念。


岁月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过年这个节日历久先传相沿至今。家家户户都把好吃的东西留到这个节日享用,至亲好友都约定在这个节日中欢聚,各种文娱活动都在这时开展。从腊月三十日起,到次年的正月十五日止,村民们完全沉浸在一方欢乐之中。并且每围绕过年开展很多传统礼仪活动。

祭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全村各家各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灶神牌位张贴在靠灶的墙上,然后点上香烛备素食,瓜果进行祭祀。请求灶神爷灶神婆,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使全家免遭灾祸,万事顺畅。

扫扬尘。每年腊月二十四的前后,家家户户都要把屋内屋外梁上墙上的灰土,蜘蛛网打扫干净,把房前屋后的阴阳沟内的垃圾浮土清理疏通,以便干干净净过年。

杀年猪。每年腊月的小寒或大寒时节,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将喂了一年的大肥猪进行宰杀,并请人吃刨汤。用柏丫枝熏腊肉,以便过年及来年食用。

贴门神。过年时都有在堂屋的左右两扇门上对称贴上秦琼、尉迟恭等古代武将的画像,以避免驱邪祈求平安的习惯,俗称为“贴门神”。

贴春联。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有习惯于将一些反映喜庆追求和歌颂太平盛世内容的联语写在红纸上,贴于各家各户的门柱上,以增加过年的喜庆氛围。

团年。每年腊月三十中午,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齐聚一堂同桌共聚,一年之中最丰盛的午餐,称为团年。团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表示庆祝。

上坟。团年饭前饭后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带着事先准备好的香烛、纸钱、鞭炮和酒肉果品前往祖坟上去作揖磕头,祭拜祖宗,以示尊敬和怀念。

守岁。腊月三十晚,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火塘边烤疙瘩火,看电视聊天叙家常,等到半夜零点时便将已经准备好的鞭炮烟花进行燃放,以示旧岁归去新年到来,守岁时年长者要给儿孙们取压岁钱。

使用劳动工具习俗

背篼。有花篮背篼,夹背子等,用于农业收获拾柴、割草、装粮等运输工具,自古至今家家必备。

扁担。用以挑水,挑肥和其他物资的运输工具,至今仍为农家不可缺少之物。

铁制农具。铧、锄、靶、镰刀、柴刀、斧头等。

木质农具。犁弯、犁脖、锄把、扁担、风车、瓢、拌桶等。

竹制农具。棕衣、棕背心、棕绳。

日杂用品。草帽、草鞋、草绳、铁锅、罐、勺、铲、火钳。


一座古老的博物馆

群山连绵、清泉奔流、梯田层层、鸡犬相闻、彷佛置身、世外桃源。

百坪村最多的是古树,三尺以上直径的古柏青松随处可见,遮天古树犹如个个哨兵守护村庄宁静。百坪村最有特色的古建筑马氏墓祠,由马家先祖墓和祠堂组成,其中祠堂建于清代为木石结构,典型的三楹式结构,房屋主体包括正堂,左右箱房等,祠堂后院有高大的桅杆威武石狮已拱卫整个宗祠百年,拾级而上一座交大的石龛牌坊矗立,顶部龙首鱼身中有莲座,左右相对吞脊,即使便去百年依旧栩栩如生石牌楼的浮雕装饰多是清代石雕中的常用题材。

祠堂背倚青山面朝梯田,墓祠和居住地的空间布局,体现了融合血缘与地缘,凝聚族人的建祠宗旨,马家祠堂作为省级文物,既具有宗祠文化实体功能和表征意义兼具的一般物质,又在巴山老林的自然生态,移民文化,宗教传播等因素影响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村级组织建设

第一任支书   方从涵(1954-1958)

第二任支书   马凯成(1959-1962)

第三任支书   何纯成(1963-1982)

第四任支书   马名飘(1983-1995)

第五任支书   马名荣(1996-2008)

第六任支书   马备(2009-至今)

第一任大队长 何纯成(1954-1966)

第二任大队长 马名飘(1967-1981)

第三任大队长 马相朗(1982-1986)

第四任村主任 马名荣(1987-1995)

第五任村主任 马名刚(1996-1998)

第六任村主任 马备(1999-2012)

第七任村主任 马红风(2013-至今)

解放初期有党员6名,现有党员26名。


地理资源状况

百坪村平均气温21度,年均降雨量1180mm,无霜期达到290天,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植物物种1800多种,珍惜树木达250余种。


村内重大事件

1975年-1997年,新修村社道路15.2公里,硬化8公里。

1990年-1991年,新建两楼一顶的砖混结构学校,办理了村小。

1965年-1975年,新修堰塘12口。

1973年,村民自筹资金拉通高压线,全程通电。

1987年,新建凌云桥,解决了81户人行路难的问题。

2012年-2017年,新建人饮工程4处,解决农户吃水难的问题。

2017年5月,新建聚居点1处,受益户数24户,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