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专家观点 | 全民艺术普及十年进展、特点与展望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6 10:29:05     点击率:2836

摘要:高度聚焦全民艺术普及,是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正确定位。十年来,全民艺术普及逐步成为文化馆的核心职能,各地打造了丰富多彩的全民艺术普及品牌,数字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社会化进展明显,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成效显著。总体来看,全民艺术普及呈现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以试点-地方制度学习与制度竞争路径实现创新扩散,引入新的治理要素提升服务效能等特点。面向未来,文化馆应在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进一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常态化服务和青少年美育服务、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化建设、强化统筹社会艺术普及资源的能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全民艺术普及深度融合、加强全民艺术普及国际交流。


关键词:公共文化;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



一、引言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开启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构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掀开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的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了文化馆的知晓度和社会可视度。十年来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进展和特色经验,是新时期建成文化强国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遵循。本文将梳理十年来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的进展,总结发展特点,并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工作进行展望。


二、十年来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

工作的主要进展


十年来,文化馆行业高度聚焦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全民艺术普及逐步成为文化馆的核心职能,各地打造了丰富多彩的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全民艺术普及的数字化和社会化进展明显,工作成效显著。当前,我国已经构建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政府与社会相结合、供给与自创相结合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新业态[1]


(一)全民艺术普及

逐步成为文化馆的核心职能


全民艺术普及是文化馆发展到新历史阶段的新职能,十年来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推动和各地的广泛实践,逐步成为文化馆的核心职能。


文化馆的核心职能是指文化馆这一机构存在于社会中的价值和必要性,是核心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2]。从文化馆诞生至今,其核心职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具有阶段性、稳定性与延续性特征。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开启了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践,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这一具有基本性、公益性、普惠性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是重要内容。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馆,基于长期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专业性,聚焦全民艺术普及,契合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发展要求,使文化馆的工作重心放到了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特征的服务提供上,改变了以前以获奖、组织大型活动和小众培训为特点的工作模式[3]


全民艺术普及得到了国家大力推动。201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首次在国家顶层设计中提及全民艺术普及。2017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标志着全民艺术普及成为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由文化馆具体实施的一项法定职责。到了“十四五”时期,全民艺术普及在国家的各项政策文件中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提升到了“提高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文件对“十四五”期间全民艺术普及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


实践层面,各地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文件精神,广泛开展了全民艺术普及工作,2015年的文化馆年会即以“全民艺术普及——文化馆的责任与使命”为主题,拉开了行业内探讨文化馆(站)在全民艺术普及中的责任与使命的序幕。2016年,宁波市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正式启动,开启了实践领域的先行探索。经过多年实践,全民艺术普及的内容框架逐步形成,包括全民艺术知识普及、全民艺术欣赏普及、全民艺术技能普及和全民艺术活动普及四项主要内容,成为各级文化馆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全民艺术普及正逐步成为文化馆的核心职能。


综上,全民艺术普及是文化馆适应当代国家在文化领域发展目标的一项新职能,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彰显了文化馆这一公共文化机构在社会系统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可以说,时代发展到今天,离开了全民艺术普及,文化馆就没有立身之本、容身之地,就失去了存在于社会系统中的必要性、合理性[2]

(二)打造了丰富多彩的全民艺术

普及品牌

全民艺术普及品牌的打造有利于吸引多方资源,发挥整体效应,扩大全民艺术普及影响力,提升服务效能。十年来,各地文化馆从不同角度切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打造了丰富多彩全民艺术普及品牌。主要有:


1、综合性的全民艺术普及品牌

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将其作为地方文化工程来大力推进,打造了旨在将服务覆盖到全域的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宁波市的“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品牌最具代表性。2015年10月,“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被列入《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民生实事重点工程;2016年10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一人一艺”全面艺术普及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民艺术普及人口综合参与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宁波市“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不仅实现了预定目标,让全民艺术普及在宁波深入人心,也成为一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2、面向特定人群的全民艺术普及品牌

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和均等化要求文化馆的服务面向全体人群。但长期以来,受到服务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文化馆服务对象主要面向老年人和青少年,中青年群体则被挡在了文化馆大门外。近年来,各地文化馆以精准化思路,打造了面向特定人群的全民艺术普及品牌。代表性的品牌有:①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创办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采用延时开放的方式,开辟晚间19点至20点30分时段,服务18-55周岁的中青年。②上海市浦东新区面向白领上班族推出“午间文化一小时”全民艺术普及计划,利用午间休息的碎片时间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服务。③郑州市文化馆构建了关爱心智障碍群体的“五步”支撑体系,为心智障碍人群提供艺术普及服务。④陕西省旬阳县打造的“艺养天年”文化养老品牌,让70%以上的老龄人口享受到了服务。⑤巴彦淖尔市“少儿春晚”,搭建青少年艺术普及展示平台,促进青少年艺术普及的常态化开展。这些全民艺术品牌突破了不同人群接触和享受全民艺术普及服务的障碍,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进行优化,提升了服务的针对性,提高了服务效能。


3、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全民艺术普及品牌

全民艺术普及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馆的两大核心职能,二者关系密切。全民艺术普及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优秀传统文化是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内容。各地文化馆结合两项核心工作,发展出了基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其中代表性的品牌如:①山东省莱州市文化馆的蓝关戏全民艺术普及,将蓝关戏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成艺术精品搬上舞台。②重庆彭水县文化馆对当地苗族“踩花山”节日习俗的文化艺术特色进行总结,以广场舞为载体推动“踩花山”的舞蹈走向普及。同时,他们还采用比赛推动普及的方式,打造出“乌江苗族踩花山节”品牌[4]

(三)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

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重点加强了对基础相对薄弱的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实现了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资源、平台和服务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全国初步搭建起了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服务架构,不断为全民艺术普及赋能。突出的进展有:


1、全民艺术普及慕课资源

全民艺术普及慕课是最具有文化馆特色的数字资源类型[5],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突破。中央财政每年以3个多亿的资金规模向各省拨付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建设。行业层面,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编写了我国第一个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规范——《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指南》,于2017年发布,帮助文化馆专业人员了解慕课的性质、特点、制作流程、发布实施等基本情况[6]。各地文化馆加大了全民艺术普及慕课资源建设力度,力求成为古今中外艺术普及类资源的收藏中心、欣赏阵地和流通中心[5]。截至2022年5月,国家公共文化云“学才艺”栏目共有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77家文化馆上传的精品慕课2034门,共6830个视频,推荐师资2502人[7]。北京数字文化馆平台上推出的全民艺术普及系列课程,累计达638.9小时,数字文化馆线上资源累计已达6.24TB[8]。江苏省苏州市建设了“品蘇”艺术慕课在线教学平台,汇聚了100节艺术慕课资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推出“中央课堂”名家直播讲座180余期。


2、 全民艺术普及平台

十年来,我国的全民艺术普及平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并展现了后发优势,逐步构建起了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的全民艺术普及平台体系,为线上全民艺术普及开展提供了阵地。国家层面,2018年,在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的基础上,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推出了国家公共文化云;2020年,国家公共文化云改版上线,突出全民艺术普及服务功能,着重构建以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六大功能为核心的全民艺术普及云服务体系[9]。目前,该平台逐步对接起各地方公共文化云,实现全国各地全民艺术普及资源的一站式共享。地方层面,各省区市围绕全民艺术普及核心功能构建起了地方公共文化云,如早在2016年,上海的“文化上海云”就已上线,宁波推出了“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平台,截至2022年11月,访问量已达六百余万次[10]


3、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服务

十年来,文化馆的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服务在实现广覆盖的同时,不断朝着精准化方向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地文化馆适应不同群体的互联网使用习惯,构建起了全媒体、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充分运用直播、短视频、微信等渠道,开展不同类型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增强了服务的可及性和适用性。一些文化馆运用智能算法技术,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提供推荐服务;部分地方的文化馆还推出了诸如文化超市、“文化有约”等点单式服务,实现服务精准投送;亦有地方文化馆开展基于社群的线上服务,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聚集起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社群关系运营,让服务更具粘性。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文化馆在线上推出了大量的群众文艺作品、群众文化活动和艺术普及慕课。事实证明,在实体文化馆关门的情况下,线上服务也有能力继续提供常态化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


(四)全民艺术普及社会化进展明显


十年来,我国持之以恒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力量参与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主要进展表现在:


1、政府购买全民艺术普及服务

政府购买是社会力量参与全民艺术普及的主要方式。各地加强政府购买服务,不断增强多元供给能力。以山东省烟台市依托市文化馆为例,该市统筹百家社会培训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每年推出26个门类公益文化培训课程9000余课时,累计惠及市民30余万人次;除了常态化政府购买以外,文化馆还开创了供需直接见面的“文采会”模式,吸引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全民艺术普及供给领域。广东省东莞市的“文采会”实践具有代表性,该市每年从财政专项资金安排近千万元,通过公开招标、服务外包、补助等方式,广泛向社会采购公益文艺培训、文艺精品演出等超过1000场次活动,有效培育壮大专业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业余文艺社团。


2、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

各地文化馆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不仅发挥了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还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引导能力,吸引和调动社会艺术机构资源,构建起了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通过奖补等形式保障社会艺术普及机构持续参与到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来。社会联盟发展在宁波成效显著,目前,全市“一人一艺”社会联盟达到了349家,广泛嵌入到公众的生活场景中,市民在家门口的社会联盟机构就能免费享受到舞蹈培训等服务。疫情前的2019年,仅宁波市本级就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5万课时,培训市民近50万人次[11]。山东烟台市自2018年开始陆续与近200家艺术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培训机构提供场地和师资,向市民免费提供艺术普及培训课程,共为市民提供12000余课时、110000余人次的免费艺术培训服务[12]


3、全民艺术普及志愿者

志愿者队伍是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地的全民艺术普及志愿者建设呈现出专业化和组织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具备艺术特长的人成为全民艺术普及志愿者。宁波市邀请9位文艺界大咖成为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向公众分享自己的艺术人生,鼓舞大家勇于实现自己的艺术价值。北京市东城区组织十个街道文化志愿者服务站和文化志愿者项目带头人开展文艺演出、文化培训、诗文朗诵、文化讲座、展览展示及民俗文化活动等百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普及志愿服务活动,义务为社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大餐[13]。全民艺术普及志愿者队伍也向着组织化方向发展,志愿者队伍组织体系更加完善,2022年,湖南省文化馆成立了“全民艺术+”湖南省全民艺术普及文化志愿活动大联盟,在全省成立了18个分联盟。这些具有专业水准的志愿者联盟将不断推出精品演出欣赏、展示展览欣赏、线上艺术欣赏,采取讲座、培训、沙龙等多种方式,打造“零门槛”艺术课堂[14]。东莞市也打造了“文化志愿者大舞台”“文志爱心公益行”等具有影响力志愿者服务品牌[15]


(五)全民艺术普及成效显著


随着全民艺术普及作为文化馆核心职能的定位被越来越多的文化馆所认可,全民艺术普及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是全民艺术普及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当前虽然没有全国性的全民艺术参与率数据,但可从部分地方的数据中窥见一斑:在宁波,全民艺术综合参与率从“一人一艺”工程实施前的52.5%,提升到了2020年的82.93%[16],老百姓能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种艺术门类。其次是全民艺术普及的产品不断丰富,对老百姓的需求满足程度越来越高,各地针对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合唱、广场舞等日常艺术普及活动,着力开展群众歌咏、广场舞等各级各类大赛、巡演、展演活动,适用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随之而来的便是人民文化自信的显著增强。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广场舞、大家唱等群众文化活动元素成为展现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展现了十年来全民艺术普及的建设成效。


总之,全民艺术普及的开展,为提高全民艺术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做出了贡献,这些成效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和精神支持。


三、全民艺术普及发展的特点

十年来,我国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突出成就,在理念、思路与方式方法上显现出鲜明特色。


(一)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本质功能是以文化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框架下,我国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突出特点就是充分把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辩证关系,强调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即全民艺术普及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则反映出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强烈的价值导向,旨在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巩固人民共同思想基础,提升人民文化凝聚力。


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具体的工作方法就是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在为人民群众创造机会公平的全民艺术普及获取环境的同时,通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喜闻乐见、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艺术活动和服务,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以试点-地方制度学习与制度竞争路径实现创新扩散


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和官员考核的重要因素,各地将发展公共文化纳入到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重要议事日程和官员考核评价体系。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也有强烈意愿加入到文化领域建设的探索中来。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得益于此,在创新扩散路径上先通过试点先行探索的方式形成示范引领,再通过地方的制度学习与制度竞争扩散到全国,形成多种创新模式。


2016年,宁波市最早在全国率先开展“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探索实践,形成了体系化、多元化、数字化的全民艺术普及宁波模式,引领带动群众学习艺术知识,鉴赏艺术成果,掌握艺术技能,开展艺术创作。之后,宁波模式的经验通过地方政府间的交流分享、媒体宣传、学术研究等方式,形成地方政府间制度学习的良好局面,在地方政府的相互学习中得以推广创新。而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评分机制和各类评比机制,各地方政府围绕全民艺术普及形成了制度竞争,纷纷因地制宜探索出新的全面艺术普及工作模式。


(三)引入现代治理要素提升

服务效能


十年来,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开展的一大特点是力图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和新技术等要素,变革已有结构和发展惯性,实现服务效能的提升。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文化馆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也更加注重从服务供给者向资源整合者的角色转变,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全民艺术普及工作获得了更多来自政府外部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结构,激发了全民艺术普及的发展活力,为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增添了发展动力。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艺术普及建设格局正在形成。


技术是全民艺术普及的变革性要素。互联网与全民艺术普及的有机结合,深刻改变了全民艺术普及的理念、载体、技术与方法。增强了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远程服务能力,形成了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与此同时,还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技术对服务的创新作用,发展出许多依托互联网的创新业务,形成了移动、灵活、泛在的服务模式,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和精准的服务。


四、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背景下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未来展望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馆的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也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造社会价值,凸显文化馆的独特社会职能。


(一)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常态化服务


高度聚焦全民艺术普及,是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正确定位[17]。十年来,全民艺术普及作为文化馆的核心功能已经被全国越来越多的文化馆认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依然要聚焦全民艺术普及的核心职能[18]。而当前全民艺术活动普及、技能普及发展状况较好,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相对不足,导致公众只有在有活动和有培训的时候才进入文化馆,没有预约的公众进入文化馆则无法享受服务,使得全民艺术普及的大众化、普惠性程度不高。面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馆要加强全民艺术知识普及和欣赏普及的服务力度,发展基础性和常态化的服务,如在馆内设置影像欣赏厅、智慧化体验空间,开展艺术展览、定时表演等服务,让公众随时走进文化馆即可享受服务。


(二)开展青少年美育服务


青少年美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工作。“双减”政策实施后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被赋予了更多的青少年美育职能。文化馆要体现担当,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面向青少年开展美育工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推动“美育进校园”“学生进文化馆”活动,为学校提供美育教育资源,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打造美育展示平台,推进美育进校园“示范校”建设,开展课后美育实践活动;(2)加强文化馆与社会艺术普及机构融合发展。通过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活动联办等多种形式,培育美育平台、丰富美育内容提升美育综合效能,实现多种艺术领域的跨界融合,让美育教育更加灵活开放;(3)开展“‘三区’青少年艺术美育教育关爱行动”。联合社会基金平台(如“1+1”基金等),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大对青少年弱势群体艺术教育力度,实现青少年对美的追求与艺术梦想。


(三)推动全民艺术普及

品牌化建设


《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全民艺术普及的开展,要更加重视品牌建设,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繁荣群众文化。各地要设立全民艺术普及月等节事活动品牌,面向老年人打造“银龄艺术计划”,面向上班族打造“艺术黄金时刻”等品牌,形成宣传推广声势,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增强活动覆盖面,提高品牌知晓率。在农村,可把乡村特色文化传播、特色技艺传承纳入全民艺术普及中来,实施乡艺、村艺振兴计划,激发村民自发组织、广泛参与热情,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群众文化艺术品牌和具有浓郁农耕农趣农味的乡村特色文化生态。为推出更多更优质的品牌,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十大优秀案例评选,对街角艺术、广场舞、大合唱群众歌咏、乡村网红等具有时代特色、贴近百姓生活、深受群众欢迎的群众艺术表现形式、活动优秀案例进行征集、评选,每年在全国分类评选出十大优秀案例,强化品牌效应。

(四)强化统筹全社会艺术普及

资源的能力


社会力量参与全民艺术普及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囿于文化馆长期以来在政府包办思维下形成的工作惯性,文化馆的角色转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对全社会艺术普及资源的统筹协调能力尚待提升。未来,文化馆一方面应强化统筹全社会艺术普及资源、为社会力量搭建平台的能力,解决文化馆社会化发展问题,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全民艺术普及的相关标准和机制,如建立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的准入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推动社会联盟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另一方面,应探索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全民艺术普及资金,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已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合作成立中国第一家面向全社会的全民艺术普及基金,将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引导至全社会,对全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全民艺术普及创新项目进行资助,做出了良好示范。总之,文化馆应充分激发社会力量活力,整合全社会优质资源,丰富全民艺术普及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全民艺术普及发展动力。


(五)推进数字技术与全民艺术普及

深度融合


推动全民艺术普及高质量发展,文化馆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综合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全民艺术普及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促进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接受方式、欣赏方式、体验方式变革。重点工作有:首先,打造全民艺术普及沉浸式、体验式新场景,采用虚拟显示、数字孪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国家文化专网海量中华文化全景展现式数字资源,建设高逼真、跨时空、互动式、沉浸式的数字体验场馆,创新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方式。其次,建立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远程培训系统。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与方式,建立进阶式、多样化的“线上+线下”培训机制,推广混合式教学方法,以数字化改革思路促进培训方式变革、服务效能提升。再次,应推动各地各层级公共文化云与国家公共文化云的对接,实现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六)加强全民艺术普及国际交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要求要持续推动文化建设成果走出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级文化馆要充分发挥群众文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依托“群星奖”等全国文化馆界的赛事活动,评选出能展现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走向世界。依托CIOFF(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组织)、东亚文化之都、政府间的“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中心等赛事、文化外交活动和机构,将优秀的文化馆行业作品推向海外,展示中华灿烂文明与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要积极推动文化馆人在国际组织任职,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全民艺术普及的魅力,发出“中国声音”。